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邱鼎财:“花园城市”新加坡 保护水资源优化城镇化

   2016-04-01 中国经济时报 2750
核心提示:编者按近年来,雾霾锁国、垃圾围城、水污染等环境事件频发,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政府更是频频发力,将环境治理等问题上升到国家战

编者按

近年来,雾霾锁国、垃圾围城、水污染等环境事件频发,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政府更是频频发力,将环境治理等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对待,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的决心下,环境治理显得紧迫而重要。

在这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被称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也经历过一段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时期。经过多部严格法律条令的颁布、科学严谨的城市规划以及一以贯之的绿化理念,新加坡华丽转型。

近日,记者分别专访了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邱鼎财和主席刘太格,让我们来看看二位实践者是如何为中国环境治理建言献策的。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近年来推进的重大战略之一。习近平日前强调,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可见环境是城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合理的城镇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科学规划平整土地、提升公共交通、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环境两者之间的影响专访了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邱鼎财,他以新加坡成为宜居、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验,对我国如何发展符合自己国情的宜居城市提出了看法。他认为,如果城市建设后想要达到可宜居、可持续发展,要在“硬件”、“软件”双方发力,并且执行到位。“硬件”的支持是指前期的具体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而“软件”则是指政府合理的治理。

新型城镇化应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众所周知,新加坡有着“花园城市”的美誉,但是纵观新加坡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也克服了很多挑战。在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是否能够从新加坡的发展经验中得到启发,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邱鼎财目前所供职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是由新加坡政府成立的智库,旨在提炼、创造和分享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知识。以该中心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透过若干个平台来分享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包括为新加坡本地的年轻官员和海外官员提供培训。他向记者讲述了新加坡四十年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办法。

首先,新加坡在取得自治之后,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住房。新加坡建立了公共住房也称为组屋,以此来改善新加坡人民的住房条件。目前新加坡83%的人居住在组屋。这些组屋区的规划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使其不仅仅能够居住,并且在环境方面也很宜居。其次,新加坡发展中受限于水资源。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岛国,水资源也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过去需要向马来西亚进口水。后来通过开发新的水源,包括扩大本地水库、新生水(也就是再生水)和海水淡化等实现了水的自给自足。再次,在交通方面。新加坡通过提高使用私家车的成本来鼓励大家多使用公共交通。最后,在绿化方面。虽然说新加坡是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国家,人口在增加、建筑物也在增多,但是新加坡的绿化率仍然从1986年的35.7%增加到现在的50%。

邱鼎财表示,新加坡的成功改变依赖于合理的规划和成功地执行了这些规划。为此新加坡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法规、计划,这些法规标准都是由相应的法定机构去执行,比如说,国家公园局、建屋发展局。

同时,邱鼎财提出,未来新加坡还将面对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如何延续过去新加坡在保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中的良好平衡,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水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对新加坡来说都是挑战,因此,新加坡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需要及时地调整适应变化。

那么我国又能否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实现双赢?事实上,我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试点。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共同建立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为此苏州曾经派遣官员到新加坡考察学习。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并且其环境也是为人称赞。苏州工业园区因此获得了2014年李光耀世界城市奖。

邱鼎财作为主持起草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负责人以亲身的体验告诉记者,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依赖于“硬件”、“软件”的双发力,当然也离不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高效以及运作的公开透明。因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继续合作,建立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生态城主要发力点是城市的生态环境,着重探索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协调与环境的关系。这些例子证明了新加坡的经验可以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保护水资源利于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打造离不来水资源的保护。目前,我国为了保护水资源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水十条”)。据悉,“水十条”所需投资将达两万亿元。经过多轮修改的“水十条”将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

可见,水资源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那新加坡又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的呢?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主要面临的是城市水问题,因此新加坡的经验适合于中国的城市。”邱鼎财介绍道,新加坡是一个小的岛国,但是降雨量很大,年平均降水量在2.4米,可是却没有足够的土来储存这些雨水,新加坡也没有地下水。水对于新加坡来说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一件事。因此在新加坡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一个关于水的长期战略。

据邱鼎财介绍,新加坡实行的水战略,可以保证新加坡未来一两百年的发展所需水。新加坡水战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

第一,建立水源的闭合系统,水源闭合系统是为了确保雨水的收集,并且要让收集的雨水不会被污染,因此,在做土地规划时要将雨、污水的系统分离。新加坡现在已经建立了17个水库,可以收集三分之二的雨水。淡化海水,新加坡环海,通过淡化海水不仅在成本上可以做到经济实惠,在供应方面也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第二,因为水是一种资源,要从供应和需求两个角度来看。从供应来说,就是生产再生水,通过对污水进行反向模技术处理制作出可以使用的再生水。从需求来说,老百姓需要珍惜水、节约水,如果可以减少10%水的使用量,相当于少建一个淡水处理厂。

由以上的介绍可以分析出,寻找新的水源固然重要,节约水也不容忽视。在节约水方面,新加坡采取了三个策略:一、从水的定价出发,在新加坡使用水没有补贴,水的价格是根据制造水最高的成本来制定的,而且在水的使用方面设置了节水税;二、教育大众知道节水的重要性,新加坡为此开展了许多公益活动,在学校、企业、家庭中宣传节约水的重要性;三、从法律层面进行规定,例如新加坡的厕所使用的水龙头大小有严格的规定。

第三,邱鼎财认为,水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不单单是一个资源,应该把水当成城市的财富。新加坡的面积相当于北京市区的一半,550万人口,属于人口密集型城市,但却是一个宜居城市,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将水资源利用的很好。

链接

邱鼎财,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现任执行总监,曾担任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局长(新加坡国家水资源管理机构)(2003-2010年)、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局长兼总规划师(1992-1996年)、新加坡港务局局长及港务集团总裁(1996-2002年)、丰树产业私人有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和淡马锡控股特别项目常务董事(2002-2003年)。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图文
推荐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68号-1